
第二届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
创新·引领·未来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很荣幸受主办方邀请跟大家分享一下从中国移动角度对未来网络的想法,这个会场我不陌生了,我记得无论是上次会还是这次会议,我都来过很多次了,跟大家分享了很多的想法,今天我的题目稍微变了一下,谈的是对5G和边缘计算,推动下一代网络发展的思考和实践。
网络的转型到今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了,这个深水区过了之后,无论是5G还是边缘计算,我们都感觉到更进了一步。我讲的主要是两块内容,第一个是整个网络转型和发展,从运营商角度来讲我们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或者说我们做了什么工作,第二块就是包括5G和EC它推进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怎么应对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和大家做一个分享,第一个,每次,大家都有一个回归的初心,我们为什么要做网络转型,其实现有的网络很多问题倒闭着我们不得不转型,确实要转到一个新的技术起点的网络。第二点就是5G这么一个重大的时代变革,给了我们倒闭网络转型,我们觉得很多5G的核心特征是跟网络转型密切相关的,我在我们公司内部也开玩笑,我说我们网络转型的事挑战很大,但是什么时候谁上的战车我不知道,每次讨论大家都说很困难,所以我们现在倒逼的时间点是非常紧迫的。
面向网络重构,我个人认为是一个全面的网络重构,大家谈到的很多的是基础设施层面,包括我们以CloudOS为基础的基础设施层面转型,其实不仅仅是这个层面,我们认为从整个网络看来,网络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通用基础设施,一个不能基础设施上面跑的FASEN,还有一块更重要的是管理架构的变革,目前我们在基础设施层面已经走向了硬件、电信云和继承能力为核心的工作,到了这个层面,其实是有5G,包括我们现在做的固网等等。应该说它不仅仅是限与SDN/NFV基础设施层面,各个层面都在走向一个重构或者是变革。
在整个面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中,其实中国移动已经做了一个比较好的设计,我想大家用简要的时间展示一下,整个架构设计目前已经接近比较成熟的阶段了,大家知道我们是通过电信云的方式,包括我们的核心和边缘。其实我个人认为,不管是几级,它本身的结构就分成两层,它本身边缘TIC层级上讲它的技术架构是根源与一个架构的,所以我们把它分成两级,核心TIC是控制面,将来是集中在控制的,边缘TIC是分布化为核心的,我们做一个初步的统计,我们将来整个我说核心云和现在的共有云和私有云是一个类似的事情,是集中化。边缘云我们通过讨论,长期来看我们可能和达到数千个,这么大规模的一个网络,它虽然是一种云,其实很多的架构和我们传统的云朵九计算是不一样的,我总说我们的电信云和我们现在的经典的云计算是什么,是集中规模效应,越集中一个大的池子来换取的,而电信云是以分布化承载流量为核心的,所以这个是我们整个设计的一个总体架构,当然中间无论是DC内部还是DC之间,我们都要通过组网来实现架构。
对于这么庞大的一个网络我们提出了一个电信集成云的概念,目前是希望实现快速的复制和统一的调度,大家想一下几千个云的节点,这么大的网络如何运维和调整?我们必须要提供一个标准化、模块化能够满足电信要求的来进行结构调整。我们分成标准化的管理、标准化的部署,标准化的硬件资源池,标准化的配套设施,包括资源管理供电模块等等,以及标准化的全局的管理,和标准化的调度,我们可以把每一个标准可以灵活组合的模块化网络,来提升我们整个对快速复制和统一性的要求,我们不希望最后大家的网络变成各是各的完全不同的网络,希望通过这么一个理念可以快速的复制这么一个系统。
第三个就是核心TIC,这个图是我们的一个构成,我们把整个网络组成了这么六个大的部分,包括三层解耦,包括对网源的要求,包括统一的存储方案,统一的虚拟资源层,统一硬件,统一组网等等。我们现在很多企业都进入了边缘领域,因为边缘我们靠近用户,靠近垂直行业,可以提供本地化的服务,也代表着本地化的云的未来。我们是轻量级的,边缘节点其实我自己我们算过,可能几台服务机就可以做一个很大的服务了,同时资源也是易构的,可能很多工业的东西都是完全不同的系统,当然它中间还强调软硬件加速,他是只面向用户的转发面的,是一个加速的。最后就是简单的运维,我们希望把它的节点能够收到一个地方进行统一管理,这个是我们的设想。这个就是ONAP,我就不仔细讲了,因为刚才上一位嘉宾已经讲过了。
我们认为ONAP管理系统是面向运营商的,刚才我们说到了三层解耦,不管几层解耦,这个管理能力是非常大的,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动化的编排工具实现整个程序的提升。我想它的很核心的理念就是设计态和运行态,在设计态里面把脚本做好,到运行态里面能够实现自动化、无干预的智能化运维系统,将来我们逐渐要向智能化能够自学习,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这个我们也是对它寄予厚望。
刚才讲到的是我们整个的设计,这个照片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个方面是推进整体设计,一个方面是进行现有的实施,因为我们在推进过程中有很多不同的路线和想法,包括我们公司内部也有很多的争论,第一个是三朵云的关系,我们电信云、私有云和公有云,三朵云都是相互独立的,这是一个目前的一个共识。第二点是三层解耦,大家都知道两层解耦和三层解耦之争,大家争论的非常多,目前中国移动在当时设计过程中就希望推进三层解耦,经过我们两三年的努力,我们目前已经初步准备使用三层解耦架构来推进我们下一代的网络,第三点就是SDN/NFV系统,我们想一开始就用SDN/NFV方案来组建网络,我无法想象到有SDN/NFV网络过渡到无SDN/NFV的途径,这个中间非常的复杂,这个背后是什么呢?背后就是对我们的上层方式挑战非常的大的。这个工作确实是比较难的,我们目前也是在推进之中。最后一个是电信资源池先行,我们去年就已经提出了电信资源池规划,我们今年已经陆续开始建设,一定会为明年或者是后年开始的5G奠定一个云的基础,因为5G的很多方式必须放在上面,我们必须要奠定基础,这个是我们的共识。
除此之外我们目前还在做几块的工作,第一块是商用推进,第二块是硬件定制,最后一块是ONAP的推进。第一块是商用的推进,我们很多平台已经班到到三层节欧上面了,之前我们重点公关的ROS核心网的网源,下一步我们会把十几个网源都往这个方面来进行迁移。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能力,这个网络这么复杂,必须要有一个核心的集成能力和手段,我们也推出了一个集成化工具,能够逐层的把这个集成起来,逐渐的变成自动化、智能化的过程,我们现在如果快的话几个小时就可以把云布置起来,我们就想通过自动化的工具实现我们能力的提升和快速的部署,最后一个是硬件,我们做了一个ODII的项目,在ODCC的组织里面,也拉了我们的友商,电信、联通一起,一起定制一个面向电信的开放而且基础设施这么一个硬件的工作,能够深度的进行电子硬件和规范的工作,我们目前已经做了一些参考和设计,包括硬件的规格等等,因为电信网将来AFA上了之后可能对服务器的需求,加速面等等都是不太一样的,量也是比较大的,我们希望有运营商来携手,能够推动深度的电信云服务器的工作。
刚才花了一些时间跟大家介绍了一下我们目前网络转型的阶段,第二个部分其实才是今天的主题,跟大家介绍一下5G和EC如何推动SDN/NFV进行发展的思考,这个方面希望大家能够共同的探讨。第一个5G,昨天上午我们中国移动的王总也做了一个5G的专门发言和网络转型的关系,总结一下,5G的网络侧我们已经进行了深度的变革,这个很高兴和大家报告一下,是在中国移动的牵头之下,中国移动目前已经牵头了5G的系统架构设计,从研究阶段到标准阶段都是我们牵头的。目前我们的5G已经在八个方面实现了深度的变革了,这个里面包括功能软件化、服务化架构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跟我们网络转型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这一代的5G从网络来看,已经是和上一代完全不同的,可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架构。
刚才我讲到了5G有几个比较基础的文章,今年六月份5G的独立组网会全面冻结,今年的六月份可能会进行发。我纪念两年前我在报告过程中我就说我特别着急,我说5G这个东西如果你不储备专利,不去储备标准,可能很快这一篇就翻过去了,果然,今年开始5G所有的标准在R15阶段已经冻结了,当时我非常高兴中国移动和很多的友商也做了很多的技术储备,但是我我们整个产业界还是在这一块儿有很多的挑战,需要大家一起克服。应该说刚才讲到了5G已经是一个服务化的架构,我们经过和合作伙伴的努力有了很大的进展,第一个是中国移动将标准到圆形的开发时间由4G时代的半年降低到一个月了,我们现在要求是标准厂商一个月之内就要把技术送过来让我们来试用,所以这是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就是5G在商用阶段的第二个进展就是我们已经实现了服务化理念的,如果熟悉5G的人都可以看到,他们长的都不一样,每一个后面都对应一个F,这个里面有网络服务、NETWORK等等,它已经将整个模块打成了一个服务化的结构,中间不用电信经典的协议,都是用的API方式。我们做电信的都清楚,过去有很多很有名的协议做了几十年,到了现在我们要采取更加互联网的API互相调动协议,这个有利于每一个网源进行独立的升级和部署。还有一个好处,我过去的网络是刚性连接的,我一个流程上来了是完全一样的,以后我可以比如说我人上来很多模块进来,可能我们一个抄水表的用户他可能不需要移动,但是我们可以有很多的应用流程。第二个是网络切片,我就不多讲了,第三个是边缘计算。
第三个进展就是刚才我们讲的三层解耦,我们春节前后花了很多精力首次把核心网和电信云进行解耦,我是混插的,比如说华为跑到爱立信的云上,然后进行三层解耦的验证,验证之后我们发现三层解耦是可行的,但是中间还有很多模块的问题需要继续推进。
最后一个是我们为了推动先进的5G网络,我们发起了5G的行动计划,希望推进我们的5G全新架构的网络尽快的发展和成熟,也希望和业界同仁一起努力,把5G的很多先进的梦想能够实现。第一个是讲了5G的服务化和所谓的软件华,大家可以看到它和整个下一代网络是密切相关的,第二个就是在5G的里面引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MEC,现在有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EC了,我们现在谈的不再是移动的边缘阶段,而是整个的边缘计算,所以是EC,边缘计算已经成了非常火的概念了,从我们的网络活动中不断的推送实时性更强的服务,我们不但要把计算放在边缘,要进一步向用户侧进行倾斜,如果你和很多工厂聊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垂直行业对时间的要求和边缘计算和你想的是不一样,所以这个对我们的网络架构提出了更高的更不同的要求。
那么这里有一个基本的理念,这个是我想和同志们探讨的一个理念,其实我们过去可以看到传统的计算是以集中化,可能再牛的谷歌或者是BAT,它可能是十几个就是一个很大的集中化了,电信云是集中+分布的,然后到了边缘计算之后就是分布式的服务,到了超边缘时代,可能是一个嵌入式的,现场级工业级的解决方式,我个人认为计算和网络深度融合可能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现在的计算和网络是脱节的。我过去做通信更多的是怎么把数据包传送出去,中间是不进行加工的,尽量的是以传送为中心的,边缘计算是使它的计算往边缘推送,其实它和网络是吻合的。很多人说出6G的概念,我觉得将来可能计算和网络是紧耦合的,有网络的地方就有计算,网络到哪儿集散就到哪儿,这个可能会开启一个非常大的我们SDN/NFV往后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其实我是去了很多工厂,因为做5G的原因,做切片的原因,我和团队去了十几个工厂,和很多工厂的人聊天,聊了之后发现他们很多的理念和我们还是想的不一样的。这个图就是我初步画的一张从泛边缘计算如何到边缘计算过程中的不同。我刚才讲到了我们的一些经典的SDN/NFV的云概念,其实它已经把经典的云计算向前延伸了,但是进入边缘计算你会发现打开了完全不同的场景。其实我去了很多工厂之后,发现工厂,因为工业4.0,因为中国制造2025的推动,其实很多工业也是在不停的向前演进,它本身引入了很多虚拟化技术,很多隔离技术,这些是很类似的,这里不简简单单是一个简单的虚拟剂,它还有很多怎么做并行计算和隔离技术等等,这样的话它就是一个更加异构化的网络了。同时它还引入了很多SAS和PAS的功能。到了这个体系之后,到了我们超边缘计算或者是边缘计算之后,他使我们的NFA我个人觉得是进一步演进和发展了,面对这样的节点,包括如何做编排,我这边列出来了四到五个技术方向,是我目前所想到的,可能需要公关的。比如说统一的API,第二个是怎么适配多样的硬件,可能很多野外型和社区型的,或者是完全不同的类型,甚至我们在展台上也做了很多小的工业盒子里面的计算能力也是很复杂的。包括如何做调度,如何面向数百万或者是数十万节点如何做调度,包括如何做易购性的设施,现在在IFO领域有很多人在裁减,它可以满足很多更加现场级的应用,我想说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我觉得EC的发展将来会使我们整个SDN/NFV向一个更加纵深和挑战性的方向发展,这个里面有很多技术我也无法回答,也在研究过程中,也希望能够和业界同仁一起推进这个领域的一个发展和演进。
当然我们目前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我们也探索了很多硬件的定制,包括开源,我想今天上午有一位专家讲到了开源组织,包括我们在EC产业联盟做了很多现场的工作,包括现场的边缘计算,我们牵头了一个工业测试床的工作,希望我们后续有更多的测试床可以验证这个技术方向来推动它的标准化和产品化。
最后我花一点时间,为了给大家节约时间,节约五分钟,给大家吃饭带来一点点节约,最后我想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今天我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从目前我们整个网络转型的进展当中给大家做一个汇报,第二个部分是从未来的发展角度来讲,这一张图片是很好的呼应了,我们把网络转型分成三个大的部分,分别是基础设施重构转型,功能重构转型以及面向编排管理的运营转型。我们强调了定制硬件是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面向功能重构我们是全力支持5G的转型,把5G工作做的更加扎实,我想5G作为全球中热点中的热点也是我们的一个热点,也是我们未来网络转型的核心支撑点。对于管理编排,我们现在是组建从依托ONAP这么一个强大的开源社区和工作,正在逐渐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转型,目前我们希望能够实现网络自动化的运维,依靠自动化和智能化真正的解放我们面临的左边的解耦之后这么复杂的一个网络。
总之,这个所谓的继往开来、持续创新,我们过去在产业链的配合下,包括我们南京江苏的创新研究院的支持下,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网络转型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同时我们现在很多新的技术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持续创新的需求,希望能够在业界的配合下面,能够配合我们中国移动,大家能够携手,将这个网络转型的工作做的更加坚实谢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