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

网络全球 决胜未来

当前位置:嘉宾致词> > 分论坛七

星间太赫兹通信关键技术

编辑: 共浏览:943次

非常高兴来到南京,我是来自于北京理工大学的邢成文,我的报告是有关星间太赫兹通信关键技术。

首先太赫兹通信是未来星间链路发展必然趋势,太赫兹通信是未来第六代通信6G的核心技术,在这样一个高速率的要求下,大家注意到太赫兹是一个很好的通信方式。工信部苗部长提的,未来6G技术太赫兹也是很重要的通信之一,对于黑障通信,当航天器表面有等离子跳的时候,黑障,太赫兹频段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当然了,对于太赫兹通信,可能有的知道的人就知道,其实太赫兹和激光作为两种备用的高频段通信技术,其实针对目前方式是激光通信,太赫兹其实是一种备选方案,但是太赫兹通信具有带宽大、易对准、受卫星平台振动影响小等优点,适合星间高速传输应用。我们的卫星打到天上之后,用激光实现卫星之间的对准确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因为激光波长更小,太赫兹相对于激光而言波长大,所以对准相对而言更为容易,这是太赫兹重要的特性。

另外一方面FCC又划分了若干个星间的通信频段,对于推动太赫兹卫星通信具有重要的意义,简单来说,对于中国占领星间太赫兹频段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太赫兹的调制装置,发展历程,其实太赫兹通信,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包括日本、德国、法国还有美国,都提出了相应的调制方式。目前都是以模拟调制OOK为主,频谱效率低。对于高阶调制,频谱效率高,功放需回退6db以上。

目前为止,过多众多研究机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来,太赫兹的发射功率效率相对微波来说是非常低的,目前太赫兹源的输出,目前国内能够买到的,难以支撑太赫兹通信,当然了电子科大还有一些其他单位运用多通道,特点就是资源消耗大,频谱效率低。另外一个起伏也比较大,对于前端放大器的要求也比较高。

另外一方面,在太赫兹器械方面,基于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太赫兹调制器还有一定的距离。

航天器表面对于太赫兹波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这样的话,对于航天器的射动影响,必须考虑在空间里面。大家都知道太赫兹波,对于大气中的水蒸气影响非常严重,水蒸气极易吸收掉太赫兹,这是在地面的应用,一般都是室内完成的。而且目前的研究也没有考虑到应用大气环境,对太赫兹传输的影响,这个也是目前进行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此外,太赫兹频段频谱跟踪也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卫星在轨道上,卫星和卫星之间通信必须要能实现精准度,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太赫兹需要通信,需要达到万公里量级的远距离传输。卫星通信对于地面传输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于,传输距离远,卫星是上千公里,上万公里,而且量方面,太赫兹有效功率输出特别低,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采用现在主流的调制方式,其实传输的距离只有10公里的量级,在空间里面,是一种真空环境,没有水蒸气,如果在地面有水蒸气吸收的话,这个距离,我的印象美国布朗大学做过,只能传一两百米的距离。这是一个空间通信或者一定希望要满足的条件。

另外一方面,我们讨论将围绕两个方面,一个是空间通信,通过空间正交调制功率合成与高灵敏度相干接收等关键技术,如何提升一个数量级,降低信道资源需求。另外一方面围绕移动通信,我稍微提一下,因为对于做5G通信的同学,如果研究比较多的是关于毫米波波段,大家可能对于大规模天线普通阵列比较多,如果将技术进一步拓展到太赫兹频段,也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我们将要研究的关键技术,因为在空间的时候,航天器受太赫兹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话,如何建模,去用一个可以处理的数学模型,去反映这样一个复杂无趣的太赫兹信道。另外一方面在大气环境里面,受天气影响,和我们如何去验证我们模型的正确性,当时设计了一个天气模拟箱,可能一个跟房间一样大的环境,我们在里面模拟各种天气环境,来验证我们的传输有效性。另外一方面,是关于广视角、高精度,这部分主要是研究引导信标+螺线扫描。

第三,低功耗高能效高线性太赫兹调制与发射技术。太赫兹通信不同于微波通信,太赫兹通信发展要依赖于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太赫兹通信的研究离不开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这是我们团队为什么在今年,我们引进了很多物理系的老师,因为我们需要跟底层更基础的学科进行交叉,不光是一个,因为我们通信发展到今天,可能真正抑制通信前进步伐的,是对于基础学科的无知,而不是我们对于未来的畅想。高速率,通信好比是一个奥林匹克竞赛,我们永远追求是更快,延时更小更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可能还要依赖于,不但要依赖数学,现在我们发现数学已经被我们挖掘殆尽了,现在依赖更基础的学科。

以前发展历程是从模拟到数字,现在由于太赫兹频段越来越高,传输越来越快,模拟处理的重要性慢慢被发觉出来,我们要习惯用模拟处理的方式,来实现数字功能,我们要研究数模混合技术,不光是数模混合的阵列,数模混合技术。如何研究低功耗的信号处理技术,信道资源相对于地面资源更加有限,只有地面的800分之一。

另外一方面是如何搭建太赫兹平台,如果我们要做一个半实物的工作,我们希望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面,我们要把它做出来,就可以去实现了。我们先看一下对于太赫兹信道而言,在大气内,要考虑风速、温度、适度对信道的影响。我们其实是相当于电子计算的方式,我们在做理论研究的时候,我们从物理性上出发,我们要抽象出一个可认识,可控制,可处理的模型,这个过程,我们需要把不可认知的东西变成认知,我们需要用模型先去构造一个最原始的东西。要把本质挖掘出来。另外一方面,我们也采用了实物验证,来制作模拟进行验证。

这是一个流程,我们在自然基金委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建立了一个空间信道的理论模型。

还有可行性分析,我们完成了0.3t赫兹以下10米量级实际航天器目标宽带散射特性计算。提升我们下一步在中间环境中的应用。

另外一方面,我们在模拟箱里面增加了降雨的模拟,还有霾的处理,通过反射理论等等,来确保太赫兹移动建模的重要性,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数值上的仿真。对于广视角高精度的太赫兹问题,我们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解决多数捕获实现广视角困难,失捕后利用历史位置快速重捕困难。主要是提出了辅助信标等距螺线扫描+多馈源比幅测角,实现广视角粗捕获。提出了双环捕捉跟踪策略,实现快速捕获。这是我们研究的仪器,可以看出来,广视角粗捕获的方案,是60秒,可以达到0.003度,这是一个实现的流程。如果是正负1度的话,我们应该是6秒,另外一方面是有一个前期的实验。另外一方面针对高能效,我们主要是针对晶体管,导致了太赫兹的调制器难度较大,另外一方面太赫兹发射极的功率较低,有效带宽很窄,这部分我们其实是跟天津大学,变相材料,石墨烯等材料,通过新材料、新工艺来实现的。

本人以前是做信号处理的,做太赫兹方面就发现,有好多的东西跟物理学是紧密相关的。另外我们研究了,这个参数在国内是非常领先的。

如果用高低调制,有效功率是会产生错配,我们说采用低调制之后,空间上不同的天线合成高低调制,这样可以克服功率错配,实现高速传输,用软方法来克服细节上的不足。目前我们还在研究,如何用这种方式来研究合成芯片。另外一方面,目前为止天津大学在马老师团队,他们已经完成了芯片的理解,这部分芯片将会在我们团队发射机的前端,而且高性能的解调器,这部分器件是国产化的,完全自主可控。

高灵敏度相干接收方面,30gsps高速AD实现困难。资源消耗大,我们团队刚才说了,采用了一种竖模的方式,我们团队做的最多的一个,降低整个芯片的功耗,我们团队,当然芯片是四个纳米,现在还比较成熟。采样率降低了1000倍,这样的话可以满足严格首先情况下的信源分配。还有是伪码导频信号。另外我们采用了数模混合自适应均衡,可以实现毫秒级的快速收敛并提升高速数据EVM。还可以利用概率计算,转化成概率密集型问题。通过概率来计算替代芯片。这是一个芯片的测试结果。

另外一方面,对于远距离高集成度太赫兹验证平台方面,目标是实现数据传输速率,利用高低调制,至少可以回40Gbps。我们当时采用的方案是利用空间正交调制公里。另外一方面是采用闭环预解码技术。下面是我们团队实现的空间太赫兹方面的一个闭环通信系统。另外一方面发射机包括了伪码辅助载波。

这个是体制对比,常规体制,实现1公里,40Gbps的数据传输,需瓦级功放,数字处理平台需要千万门级FPGA,AD采样率需20Gbps。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在未来的通信里面,太赫兹可以实现万公里级别的通信,目前看这个难度是比较大的。而且我们在容纳的环境中实现了一个初步的测试,包括我们实验室内部搭建的平台,在室外环境,因为太赫兹对于,实现了1公里的测试,敦煌还是比较干燥。无论是从发射极,从器件,有源无源器件,还实现了天线阵列,还有编译码的方式。包括网络,现在太赫兹40gbps这么高的速率,如何在空间组网,还没有开展关于组网的研究,但是对于基础的试传部分,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了。

还有一个是天线设计,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实现多用户,这个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啊我们实现了一个,目前我们正在做合作方面的技术,中间是我们自己做的167赫兹,右边是我们跟瑞典一所大学合作做的一个样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