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
创新·引领·未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上午我们有几个专家讲的特别特别好,我有几点不一样的地方,清学、东南大学以及温州大学都是非常有名的大学。今天讲的网络工程以及物联网专业,对我来说,我来自通讯学院,所以介绍的通讯专业的方面的知识。对我来说我们通信工程这个专业已经很长时间,介绍如何是来改造,升级新工科的情况,我的汇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是支撑我们人才培养,我们学院基本条件,第二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定位,第三个在卓越计划我们过程中已经进行的模式培养改革的实现一些成效,目前第四点是新工科的情况,一个初步的思考。
第一点学院的情况,我们建设有一个一级学科,陕西省的一流学科我们优势学科。物联网专业以及和我们工程专业,我们学校也有这两个专业,其中传统优势的专业就是我们通讯工程专业,长期的建设我们成为了国家级的专业技术专业。信息安全专业是专业综合改革、省级特色、一流专业。我们长期以来建设我们的实践平台,我写了十一个教学平台,这一块我们荣幸获得的了信息通讯技术,国家级的示范中心,大家在工程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和陕西电气建立了实习基地。在科研平台这方面,参与建设有无线网络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我们和公安部三所联合申请的我们网络事件预警与防控技术。我们建立了陕西省的重点实验室。
下面我们通讯工程几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怎么样一个情况,从坚校开始,从1986开始恢复本科建校,我们始终没变的一件事情就是战略行业的需求,坚持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培养,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立足行业建设我们的专业,具体落实到通讯工程类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通信行业,围绕着我们信息通讯系统及其业务应用建设我们的专业,我们的目标希望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这个展示出来是我们五个专业,围绕我们整个通讯系统架构进行专业人才的定位。最核心的通讯工程专业以通讯系统架构这是我们邮电高校的一个特色。在物联网工程专业这一块,更侧重物联网的通信的传输,包括NB等等。信息安全,这也是围绕我们通讯系统的安全对抗的作为我们的特色来培养。
我们具体的举措有三点,国家有一个专业的标准,以及国际认真的要求来,我们协同优化方案,包括校内的资源,以及企业的资源来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此过程中通信类人才的培养,在校内是没办法完成的,我们一直探索和企业深度合作,统筹配置企业以及学校各方面的资源来做人才培养的工作,这个过程中,以及我们的专业地位,我们希望能够凸显出专业人才特色,提升专业培养实力。这是我们学院定位的一个情况,第三定就是卓越计划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改革是有压力,是痛苦的,改革需要有动力,对我们最大的动力就是活下去。
我们面临的情况是以计划的一个模式,当时在企业运营商关系,学生的实习、学习的就业都不在话下,到地方之后这个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1999年的时候,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化,扩招第一年开始,通讯工程专业人数也进一步扩大,刚开始有100人,扩展到200人,目前平稳在400人左右,在大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同质化也是非常严峻的事情,就业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生源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为了活下去把定位有一个调整,我们更注意经济发展的方式,服务行业。分类培养这一块原来的学科培养的一个,这一块我们也逐渐来探索,应对市场的需求,我们同时进行的工程范式培养。第三点我们培养模式的一个变化,这一块我们需要我们重建校企合作新的一个模式,来实现我们开放办学,这是我们转到地方的时候遇到一些挑战,逼着我们做一些改革。
这个是剑桥大学总结这个时期出现的问题,有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严峻的环境考虑责任等等,对我们工程人才培养有一个全面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工程院指出了我们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比如说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工程教育中工程性的确实和实践薄弱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还有合作不到位等等这种情况。
在2010年的时候国家出台了中长期教育和改革纲要,这是我们作为工程师起点的时候,遵循工程人才的培养规律,制定我们人才培养的标准,促进我们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申请了试点专业,也顺利获批。这个背景我想我们其他高校做得非常好的,对我们地方高校,地方的行业高校来说,如何做好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我想面临的大的挑战主要是这么一点,我们缺少有效的校企协同的机制,产学研。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我们学生一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有标准但是落实不够,综合能力难以得到真正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西邮以为导向,产教融合,培养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点坚持深度融合,工建共享,互利共赢,第三加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每个学校可能都有好的做法。
第一点在这里面我们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业标准的制定上,包括培养方案,都联合企业一起来做,教学环节涉及到很多,企业的工程人员给我们上课,包括我们学生到企业的一年的实习,都是我们全过程参与,在企业实习的环境中间,非技术因素的一个贯穿,人才的培养都得到一定的落实。右边这个图是我们2010和中兴联合工程师培养方案制定的,一个制定的结果,我们逐渐形成了我们产出导向的目标。
第一个我们共建,“双”,总结了一点,双建我们联合建实验室,双培,培训员工,培训学生,双进,真理的案例能够进入到培养的过程当中。
第一我们建设实验室,我们合作的企业最早是中兴、华为,我们这一块通讯设备上来,经过我们几十年的建设,建设了核心全程、全网、全进的系统,一直在说是我们西北地区最大的一个通讯实验网络,这也是我自豪下来的。这个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真正支撑我们学生持续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不仅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在做,包括其他高校,西安市的高校也在做。我们一直在探讨这个事情,如何让企业在中间获利,有情节、有情怀的利可能不放到首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联合建设一个培训中心。我们在2004年建立了中兴NC联合教育中心等等。在这里面我说了还有一项对第二列第一块,在通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通讯系统本身比较昂贵,信息通讯日新月异,今天的设备可能过一段时间马上就淘汰了,对我们教师这一块有非常大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系统跟上这样一个状况。我们在2013年初的时候在中兴邮电大学校内,建立了西邮系ICT培训中心,这一块我说非常好的解决了我们一些设备跟不上的一些问题。当然校内建设培训中心对我们来说非常好,后面培养师资的地方就可以用上,培训中心做好之后我们最右侧的图,陕西省以及其他地方高效学生在这里实习,取得的一个好的效果,所有工程师的学生毕竟在里面做一年的时间这是必须的一个挑战。作为工程师不仅仅在中兴这个地方来做,还在全国其他地方包括广州、包括武汉、以及陕西等等地方。
这是我们双建,第二个是我们双培,在建设完实验室以及我们培训中心之后,企业这一块,培训出来的员工以及相应的客户,刚才我念了几个培训中心的比较好的几个,烽火的培训,以及我们中兴的培训,以及我们APP的培训,这个地方我们持续都在做,这是我们培训的照片,对师生的培训,是对教师的一个培养,我们企业这一块给我们老师做一个培训,原来有A培,B培,这样培养的老师这是第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我们IT施训中心,我们有一个定期的交流机制,对一个课程的建设,正在无线通讯方向的一个建设,我想这一块对教师的培养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情况。对学生的培养,这是我们和中兴一起探讨的,一学期的第七学期在企业实践的一个情况,包括通讯设备等等一个情况,这是在企业实训的一个情况。
还有双进,进的过程中,我总结第一点这是我们企业的案例,实际的场景进入到实验室里面来,教师通过多方面的培训,把他学到内容融入到我们的课程里面。我们有一个IT网络技术,我们通过NC培训之后,联合开发包括我们入门基础实验,以及创新应用的实践等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我们和企业联合做的教材也获得的一等奖的。这是我们职业的素养记录下来,企业的标准,以及我们要求,在学生实习期间能感受到我们,这是我们和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这是我们合作的机制,在这期间我想学生、学校以及企业都能获利。
师资团队有省级的团队,涵盖了通讯人才过程所有的内容,这不是重点的,重点的是在工程化队伍这一块,通过这种方法,都是相同的途径,我们同时来进行,我们引这一块模式都是一样的。
我们在60多位教师中间,有46人次的,这还是不是最新的数据,所以逐渐形成了我们工程化的师资队伍满足我们人才的培养。
作为工程师通过专业认证,非常荣幸,通过长期的建设,去年的10月30日,专家到学校考察取得的一个比较好的成就。总的来看,我们通讯工程专业建设这一块,我都特别看重刚刚获得的这一个。总的来说我们的培养我想从三个方面,企业的一个全过程参与,产教融合机制、工程师资,总结未来就是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基础,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就是新工科人才的建设。
我想对我们来说,也是为了活下去做一件事。工程师做的一些工作为我们新工科的建设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新工科的背景上午专家也说了很多,实际上对我们来说,国家战略,包括创新发展的一个战略,中国制造2025,包括“一带一路”给我们非常大的挑战和机遇,新的工业模式,包括互联网+等等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对我们通信工程专业来说,都提出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云端生态系统正在初步形成阶段,网络聚焦到智能的网络。信心产品信息服务的智能化也是逐步提高的。在这种情况下对我们通讯工程专业来说如何培养满足国家战略的人才,我想我们是马上要响应的国家有号召我们就要响应。从去年我们联合陕西省通讯管理局,中兴通讯、陕西电信,有了一个项目,多方新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尤其是今天加入未来网络新工作委员会里面。
我们是老专业,来做一个改造,如何来进行。我们新工科改造我想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我们我们企业的转型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就是今天上午六问,我们下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我们企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如何来做到一定的化解,大家对人才的培养我们希望有新的实践育人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新工科所需要的信息通信技术协同育人的平台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建设,进一步完善,在这里面我们探索了校企合作的机制,在新形势下合作下,多方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一块也希望能和我们企业一块联合探讨这件事情。目前来说,我们希望改革的思路,培养的一个模式,我们主要对我们通讯工程专业的升级改造按我们现在这个基本的初步的设想,我们政、校、企来联合,形成多方面协同培养的模式。
除了我们前面讲到了三双,我们希望我们的平台真正能够在教育培训之外,把科研融为一体的平台的,大家这一块我们也希望能够正在做的一项工作和学校和企业建立我们ICT,在体制机制这一块我们希望形成人才培养,共同体,在这期间我们各方能够优势互补。这是我们整个的一个改革的思路。但目前来说我们现在做到什么程度呢?2018年培养方案正在修订,修订的过程中时间、地点重构我们的体系,在原来以CT为主的情况,加强IT的要素,除了我们通信CT的课程之外,机器学习类的课程也逐步加强,突出复杂工程问题解决的培养,目前我们建设了陕西省的学院在我们这边来,我们也希望能够满足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我们也逐渐形成创新创业这样一个模式来。重建体系落实下来,我们面向ICT的融合,在这些业务开发里面,除了传统通信业务里面之外,还学习一些通信系统,软件设计等等这些地方,尤其需要体验IT网络技术,红色的地方也跟我们的主题特别契合。实验平台我们去年也已经搭建,课程建设也在开始,所以这特别感谢研究院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大家在平台建设方面,刚才这个平台大家都看到,上面有几个,包括360等都在合作,协议也在签署,通信技术上建立网络的安全平台,和软通动力(音)这一块,这是我们电信业务开发平台。希望在我们原来的通信系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完善我们的通信系统,我们希望最终能达到一个结果就是有企业建设ICT的学院,把信息业务打造起来,完成我们通信工程的升级改造。今天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也希望我们更多的企业和高校能够支持我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