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
创新·引领·未来
非常高兴来到这来,我认为人才是最核心的最主要的,所以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就人才培养这方面讲点我的一些体会。
AI人才这方面最近这几年的需求非常的强劲,我举了几个简单的数据,他们说从2014年到2016年AI职位的发布增加了8倍,腾讯研究一院从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报告说这几年增长了8倍,导致了我们对人才做培养的工作,我今天主要是这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国家本身的人才培养的情况,然后再介绍一下我们北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
前几天我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很多朋友全说有一个大学要办人工智能专业,我们国内的人才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有先见之明的,我们有一批有识之士,我记得在2001年12月的时候,CAAI-9提出在我国逐步建立智能科学技术本科专业,在2002年9月的时候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成立,是国内第一个智能科学系。在2002年12月的时候第一届全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召开,在2004年初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再教育部备案,在2005年初,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开了这个专业。
在本科教育的同时,学会提到了要开展研究生的专业的教育,北大北邮都设置了二级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的授权点,当然还有更多的学校他们在原来和智能相关的学科下面做硕士和博士的培养。
与此同时在很多学校开办这个专业的一段时间以后,2013年的时候同样也是AI提出了要构建智能科学技术这个专业教材的事情,这个事情为此成立了全国高等院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他是要确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审议教材编写,我们国家在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时候各个学校有非常多的不同的背景,这个事情当时提出来一系列的大概是5个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核心课程。
第一个是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它主要是做一个引导,可以包括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知识结构,学科定位以及发展前景,给学生一个整体入门的介绍。
第二个脑与认知科学基础,一方面是从大脑大体解剖、神经细胞等多个层面了解作用智能最佳原型的生脑大脑、生物认知活动、产生这些认知活动的神经机理。
第三个就是不确定性数学,这里面包含着在现有的数学课程之外,但是我们认为对于智能科学与技术这个方面有非常有价值的数学工具或者数学思想,有很多跟不确定性有关的比如概率的模数。
第四个就是机器智能,这个类似于传统的大家可能在很多其他的专业也碰到人工智能这课程,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里面,我们这个把它叫做机器智能,这里面不光要包含传统的,刚才几位讲者都说人工智能基础的技术,不同流派的成果,也应该包括目前比较好的新的方法思想,以及一些新的技术当然这个做一个导引的部分。
第五个是《科学史与方法论》。
在这之后2015年的时候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工作组,这个主要是制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规划,这个专业规范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第二个部分,就是关于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有三个层次构建这个体系,知识领域首先第一部分就是共性技术知识,主要里数理基础,脑与认知的基础,还有智能科学的基础。
下面这个大家可以看到为什么我们要找这个核心供应课程,就是在我们制定这个专业规范的时候,我们当时有二三十所高校老师在一起,就发现有些高校是从计算机原来的专业里面开始做的,有的是从自动控制,有的是从电子,所以他们分别需要利用自己原有的学科背景,学校的优势出发来构建他们智能科学与技术的观念,大家都认为人工智能具有某种的普遍性,可能在不同的学科里面都存在着智能化的趋势,不同的学科里面需要发展智能化的发展技术,当时的一个办法就是我们设立了一个知识模块叫做“背景学科的基础知识”,这块可以选择,如果你的学校是从计算机专业发展出的话就完成计算机科学的技术,如果你是从电子科学里面你就是另一部分,我们作为第二部分,这个是根据你的不同背景来进行选择可以的。
第三个部分就是智能系统及应用,这个考虑主要是从目前的人工智能的一个发展的考虑,目前人工智能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应用驱动的,所以我们作为智能科学与技术应用本科专业认为学生除了这些基础技术以外应该在在一个技术领域或者方向上有专长,可能在很多领域都可以用,但是在我们本科教育上应该找到一个他擅长的领域,所以制定了一系列的应用领域课程的规范,这里面提到了几个例子,最后一个部分就是我们觉得是我们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的这方面需要关注的,基于这方面的社会舆论也非常多,包括这个普通大众对这方面的讨论也非常多,这个东西可能会影响社会的某些普遍的担忧和对于这种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些考量,所以这部分我们觉得是非常有必要在对我们的人才进行教育,要把这个东西纳入在里面。
前面我们说的就是我所知道的,我们国家在本科教育方面就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一个工作,这是一个粗的线条,具体的工作没有仔细说到。
接下来我们想说北邮,在最初我们最早2005年开始,其实2004年开始就申报,2005年得到了最终的批复,2006年我们就提出了第一章培养规范,然后我们就在这基础上进行建设。在2008年的时候我们专业方向的调整,我们这个专业是从计算机科学这个角度出发,从2009年针对这个背景学科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在这与此同时我们也建立了硕士、博士授权点,我们谱系是非常强的,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都有完整的培养体系。
在整体的培养体系方案成熟了以后我们在2013年逐渐投入到更细致的教材的建设方面,这也和全国教材的建设是一个同步的发展过程,那我们目前主要是在刚才说的核心课程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建设,包括导论、技术智能、不确定性、数学、认知科学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
我们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这三个方面,你给学生什么知识,赋予学生什么能力,能给他什么未来,从这几个角度来去涉及人才培养的目标,这具体的我就不多说了,大家有一个概念。
我们的这个专业特色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说,一个是专业角度的特色,我们刚才也说了作为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在某一个领域具有某一个特强,我们选择的主要是两个智能领域,第一个是面对大规模网络信息处理,第二个是智能交互,我们这里虽然也叫机器人,但是我们的重点在于基于这个语言、视觉这方面的交互,后面我们会稍微详细一点说一下,一方面我们强调熟练掌握这个人工智能技术,目前的人工智能可能是一个应用驱动,所以对技术的真我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还是强调有比较的智能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塑像,这是我们强调的。
这是我们整个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按照我们专业规范的来,同下面的梳理基础到计算机基础到数理基础,下面的就是我们同学要面向特定的领域专场,我们主要是面向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视觉感知方面,一个是语言的信息处理方面,面向的的应用就是两个平台,一个就是智能人机交互一个是智能信息网络,这个是两个小的点,另外一个就是大规模的网络。
这是整个的一个大概的结构,我那张图,可能看不太清楚,具体而言计算机基础可能跟大家计算机学生培养的前面一段大概2、3年级的课程结构大部分是类似的。
我们涉及了L性的智能基础,大家可能觉得这个基础是在下面,你这个还要L上去,一个是考虑到智能本身是有一些有效基础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可以放在前面,同时智能科学或者人工智能它还在不断的尤其是这些年非常活跃,很多东西在不断的发展中,他的基础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中,这几年也是感觉到人工智能有很多技术,他投出来到应用时间是很短的,我们也希望在本科教育的时候就可以跟踪这些东西。
这个是智能技术的方面,然后下一个就是我们说的我们自己两个特色的方面,主要是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可以交叉,一个是视觉,一个是语言处理。这两个方面一方面自己有自己的线索,处理自己的一个培养的课程的体系,以及他实验教学的体系,同时他们两者又有交互,存在在某些课程中比如像多模态的信息出来要存在一定的交互,使得他们能够有机会,同学们可以由机会把这两条线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使用。
然后比较重要的一块就是我们的实验环节,我们刚才也提到说目前还是应用驱动为主,所以对于我们人才培养这方面还是特别重视,除了我们课程的实验,综合的课程设计我们还特别的在大四的专业实验上做了一系列新的探索,比如说我们建立了导师制,我们从3年级开始就是一个老师带5个学生左右这样一种形势,首先我们把传统的大概3年级下来以后去企业实习的方面我们把他从后面的串联起来,在4年际没有开始之前就有倒是带领学生去做实训,在这个以后希望跟企业一起发现可以让学生在一年中可以做的局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回到学校,我们在大四前半个学期有针对研究班的小班的,通过专业小班的选修课获得这个能力,在剩下的时间里我们就做这个过程,从企业获得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并且把这个问题做一定的泛化的能力,我们去年做了实验,我们没有整个的铺开,但是在20%的学生中做了这样一个试点,感觉还是可以的,进一步希望有更多的企业来一块有意愿的话可以跟我们一起做这个事情。我们3、4年级的学生的水平还是挺高的,有能力做一些这个事情。
后面我想不是特别仔细的讲,按照工程认证的问题有12块,我们怎么融入到这个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体系当中来,具体的我就不去说了。
我简单说一下大概这几年的就业情况,我们的人才培养的这个成果应该说还可以,就是对于我们预期的目标我们想还是能够初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的,比如说这个大概升学和就业1比1的样子,有40%左右的同学会进一步去读研究生,大概40%的同学是就业,他都会按照我们大数据信息网络或者智能交互的方向就业,并且在企业的时间就我们叫做职业保持率还是相当比较高的,然后进一步深造的还是有一些的,通过我们本科的教育获得了它能外之外他也可以获得继续做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趣。
这是咱们优秀学生的事例。
最后我简单总结一下,根据我们这段时间的工作,简单的一些体会,就是第一个我们的整个培养体系我们想既要有专业规划,同时要有特色,这是第一个,我想这也是我们现在做整个专业规范里面想体现的点,我们在做的时候也是想体现的。第二个是就是要重视实践,极大化实践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基础,这两方面都需要同时去抓。第三个就是既要重视高校的基础,还要企业的助力。
这个就是我的简单的介绍。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