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
创新·引领·未来
大家好,谢谢谢教授的介绍。很高兴有机会分享一下我们最近的工作和思考,我汇报的题目就是“超高速毫米波无线通信关键技术”,我的报告大概三个部分,无线通信发展的背景,大家知道现在移动互联网跟物联网的话迅猛发展,大家知道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移动通信不仅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互联,更多的是解决万物互联或者是物联网的万物互联,在数据无线数据业务需求的增长,与此同时的话,除了数据的增长,另一个业务的种类越来越多,大家熟悉的ARVR,这块未来在市场上会有非常大产业的需求。
然后这个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面,我们这个需求的话,相比以前4G时代的话,我们的需求会多样化,大概是2020年一个场景,广义覆盖,它的覆盖角度比较高,对容量的要求比较高,比如像我们今天开会,我们大家需要一个高速的接入。物联网像智慧农业之类很多的传感器它的数量非常大,它接入的需求非常高,但它对数的要求可能不那么高,但是对我们的车联网,它对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未来移动通信指标的话多样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当我们回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我们首先解决刚才说的无线业务的需求指数增长,我们从做通信的人知道,我们从三个维度解决,一个是频谱效率提升的维度,这个是我们大规模的一个技术。另一个是非正交的多址接入,另外一个维度是从网络的角度来看,原来的话是非该很大的工业这样的地方,但是现在的趋势是说这个会做得越来越小,这样的话收发节点的话,我们的效率就提高了。可能这个小区域密集之后,相互之间干扰的问题就出来了。另一个维度是从频谱扩展这个是最直接的,因为原来的话,移动通信是6G以下,在这个资源基本上已经饱和了,5G已经挪出6G,300兆的资源,在6G以上,甚至更好的配合制(音)它的频谱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所以这几个层面维度的技术,融合起来的话是一个承接的关系,这样的话我们大概能够看到满足未来的业务容量指数增长需求。这个是大家可能做移动通信比较熟悉,这个5G的在这样的技术路线情况下,有四大关键技术,一个是大规模的频谱效率,就是超密集网络,非正交多址,但是在(英文)有很多标准制定的。其他几个技术像超密集网络,其实进展不是那么快,它的运行密集干扰问题很难解决,其实进展不是很快。
我这里主要讨论毫米波,最直接的提高容量就是带宽变宽了,毫米波传统定义是30-300G这样的,频谱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把频谱是移动通信,它相当于一个保障,我们有这个保障,虽然它藏的比较深,我们要想办法挖出来,所以毫米波我认为是未来通信主要方向之一。它的优点是什么呢?优点是资源丰富,然后它的波长短,这样的话可以大规模的体系做得很小。另一方面的话,波长短之后的话就跟别人不一样。毫米波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很强、有的可能很弱,这有点定向了,这个抗干扰的能力自然变强了,从保密的程度,安全性变高了,目前工艺水平确实在发展、在提高,工艺成本也不停在下降。刚才就是说它的优点,它的问题在哪里?这也保障我们刚才说的,他其实藏得很深,不容易去挖的,它的覆盖能力弱,刚才说他有一个定向的特性,它的缺点就是你在那里收不到信号,它的效率是越低的,资源这么丰富另外的资源这么丰富,我们当然希望用大带宽,就是说,它可能在接收端的话,这时间覆保证覆盖非常困难。另一个移动性的支持能力,就是说损耗大、带宽又宽,有效的传输距离变短。怎么办?就是大家公认的方法。你需要形成一个波束,一个定向的波束,而且波束越窄小争议越高,所以这跟传统的移动通信不一样,现在你需要波束对准,这个挑战性很高,而且会消耗很多的资源,这个资源在传统里面是不需要消耗的,还有一个就是期间的问题,频率高的话,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功放非线性,相位噪声、IQ不平衡,发热问题等等,这个的话就是在通信机制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个带来的影响。
所以就是说我觉得这边是我的观点,就是说毫米波无线通信就跟传统的通信的话,它的机制的话可能很多地方是不一样的,第一个不一样的刚才也说了,就是因为它信道的特点,传播的特点不一样,传统的这种我们会考虑定向波束的通信。毫米波它的传播通道是有限,有的位置它可能就传不过去,这时候怎么提高?你的能量是通过这个个通道,我觉得它是一个定向的波束通道。定向波束通信的话是适应信道空间稀疏特征,还有功能效率优先提高传输覆盖范围,波束数混合自适应,降低实现开销,多点智能协作保证覆盖稳定性,通信计算缓存融合实现低时延高可靠。
我对研究的结果其实这么做的话,并不是明显降低性能的,另一个毫米波的信道特点,还有一个遮挡比如,比如说这边遇到遮挡五,它的信号就传不来了,这样的话怎么去解决,只靠一个点我觉得很难解决,就这样才能保证你覆盖的一个稳定性,当然未来的话,像刚才说的车联网要考虑高可靠的东西,只用传统技术很难保证,因为它的带宽大了之后的话,短时间内处理的数量非常大,所以传统保证这个事件很难去做到。
我们回顾一下毫米波的发展历史,第一个最早的无线电实验就是波段,就是后来的话大家知道卫星会用得比较多,我们5G标准里面是四大关键技术之一,虽然这里写了(英文),我觉得5G的标准里面有一定毫米波的体现,特别是国内商业运用不具备这个条件。
这些技术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无线局域网毫米波通信。大家都用的比较多的11,11AC,麻烦就有11X,这个都在这个平台下面。这个是好几年前就有这个标准的话已经发布了,但是它的核心技术的话,就是说它用了很大的带宽,它的带宽是2.16个GHz,这个跟我前面讲的观点基本差不多。它主要用的场景是比如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高速无线同步、超高速互联网接入,传统的(英文)很难支持。苹果马上会出很一款新的AR、VR头盔,它是无线支持的,它用的芯片技术就是用11AD的技术。
当这个芯片大家都对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和热门,其实大家可以看到在国外的话,它的出货量是比较大的,包括国内我也没用过它具体的产品,因为这个东西美国对我们是封锁的,美国有我们没有,我们在这块其实,你看看这些芯片公司基本上都在美国,其实从无线通信系统技术层面其实我们国家还是5G引领至少跟国外的话,至少应该和华为是一个水平线。所以在无线局域网里面我们也有一个标准,我们从2012-2018年已经快6年的时间才把标准定下来,我们同时也完成了国内的标准,基本上应该也是这两个月正式发布。
这个标准的话,大家会关心到底是跟国内有什么不一样,我们主要跟11AD其实是国外最早局域网的表示,它用了60G,它支持最高的速率是7G,我们的标准用的是一个(英文)的技术,我们的用的是45G,我们国内的话,专门就是开放出来供大家可以免费使用的。我们的技术其实比它大的多,我们的技术比11AD更加先进,这里面它用的是2.16G的带宽,其实我们不敢用,我们用了540兆的带宽跟1080。
我们最最核心的是,为什么我们的速率会比它高,我们最早用的MIMO技术,它现在的(英文)因在推下一个版本叫AY,但是它的核心技术路线也是做MIMO进一步提高峰值的速率,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的,这些我们都在同步在做。
这个是我们实验室根据标准做的一个,我们用了45G还是可以,走廊里面可以传,实现4G的话可以传大概上百米,但我们如果是要再去比较一下的话,其实我们这个标准有两个优势,一个是采用的(英文),我们用的频段,也比60G好。
主要是我们毫米波主要的干扰小,然后频谱资源丰富,它的成本会比较高。最后花点时间讲一下蜂窝网络的局域网不是最最先进的技术,只要把资源量力而为用起来,把成本降低量力而为用起来,这是它的主要的初衷和目标。
蜂窝网络里面它的毫米波,我们潜在的典型应用场景非常多,就比如刚才提到的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如果比较好的体现要求1个G以上10毫米以下。还有一些比如说无人机场景,无人机有一个承载毫米波其实可以做得比较小。
但是相比无线局域网的话,蜂窝网面临的挑战要很多,蜂窝网络不能做得那么小。蜂窝网络对用户体验要求更高,需要一个更均匀的覆盖,还有移动性的支持,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蜂窝网络密集的用户这个场景的话,希望用的连接密度也非常高,怎么去挖掘?这里面我的观点就是说,肯定要用大规模的天线阵列,但只是这个还是不够的,要解决稳定的覆盖传输可靠的话,你肯定要靠多个点。如果一个点的话,肯定会被遮挡,你的用户体验会很差,光是这样做的话,只是多个点怎么去协作?传统4G的方式,一个是联合发送,一个是协调。联合发送的话毫米波带宽这么大,后台去处理,造成处理的时间和收集数据的开销会非常大,这个是行不通的,所以跟新型网络构建进行结合,容量就不说了,我怎么去最核心的技术,就是传输,我现在用这么多的天线,你的信道是很难完全获得的,这样的话我的机制又需要重新设计。另外的话,我比如把通信和计算存储资源一起用起来的话,那这是一个很大维度的资源调配,这里我们的考虑可能真的要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去做,所以这里面就相当于最核心的,首先是基于通信波束基的通信机制。这个可能频率给高,它的优势越明显,所以使用通用的波束。这个波束需要什么去波束,这个我们正在研究,它首先相当于现在的整个通信跟原来不一样,我是投入到波束基,投影到那个空间去做优化设计,首先我把这个波束基和投影面做好,这个时候它的要求、平台的主瓣、旁瓣要低,具有非常窄的过渡带,低峰均化、高功率效率等等,所以这里面有一些好多的方法,具体我就不展开讲了。
这个是我们设计的波束形状的逼近的方法,我们对这个方法进行改进,这个改进之后设计波束跟理想越来越接近,然后它可以实现非理想性,其实它的影响是比较小的,所以天线越多的话,我们设计的波束和理想的波束越来越接近,这个是具体的一些比较,从不同的要求来看的话,这个是比较的结果。
然后是刚才说的,我设计这个波束,其实刚才前面一页,有很多的应用,我们相当于把很多的通信系统投影到波束当中去做的,这里我就不具体讲了。我们只看看波束设计好坏的话,对它有多大的影响,如果是不同的两种波束,波束设计的好跟坏的话,就是说有可能带来12DB的增益,所以设计波束很重要。
然后毫米波通信的话,这里面是它的确定,比如说路径损耗大,穿透能力弱,定向传输性,我觉得如果说它跟云雾顺和结合的话,它是有可能的。这个网络大概可能比较熟悉,云雾混合相当于我在改进的覆盖区内用很多的摄评头(音),它有计算和缓存的能力,但是它不强。所以它相当于把这个边缘计算或者雾计算的能力,还有边缘缓存都可以利用起来,这样的话,成本不高,我可以密集的因素,这样的话,可以让多一点用户服务,至少可以解决这个覆盖的稳定性问题,然后的话。因为密集网络的话,因为它的干扰问题,干扰很难解决,但是毫米波里面,有一个定向传播特性,它对抗干扰只需要一个比较,相对来说简单的协调就能满足这个要求,这个相当于把缺点变成优点。
当然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我们也开始研究没多久,这里面怎么样去前传,肯定是受限的这里面肯定考虑到成本的问题,怎么去合理分配和调动,怎么样去保证这个刚才说的稳定的覆盖和低延时,这里面很多指标是相互折中的,在这里面去挖掘。利用这个毫米波,有更多的参加用户的密度,今后的密度会更高,这里面其实涉及到无论是传输接入资源调配这里面是非常复杂的,这里面有更多维的约束,边缘计算能力的约束,还要考虑它成本的约束。
如果用户请求没有的话,它的可抗性不强,通过用于云端把数据调过来,再通过前传网络送过去,跟前端后面你要怎么传一起去考虑一起送过去,这个效率会高。这里面通过优化的话,得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东西,我们通过仿真发现,其实你可以看到前面两种策略更受限。我们本来处于成本的考虑,但是这里可以发现,性能跟全数字做到非常接近,覆盖可靠性有一个折中,前面一个覆盖可靠性问题,你这个内容是推给几个节点让它去联合去传,这里面有很多折中的因素。
谢谢,这是我们发表的论文一些相关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