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

创新合作共赢    引领未来发展

当前位置:嘉宾致词> > 分论坛九

《从“十三五”看结构调整和产业投资》

编辑: 共浏览:693次

大家早上好,很荣幸参加这次论坛,我是来自国家信息中心信息预测部,也许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们这个单位,我们是国家发改委所属的研究机构,我们很多同事在做网络、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包括网络安全、大数据等等,我们这个部门可能更多的是从经济预测的角度去进行分析,所以我的发言可能显得更宏观一些。比如刚才王所长对于产业互联网进行了非常深刻全面的分析,我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他讲工信部最近一直在推的服务型制造,或者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更多从这个角度去谈。

我可能是从这三个角度给大家做一个汇报。我们在前一段时间大家知道,目前是“十三五”的第二年,实际上“十三五”是咱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之前经济预测部我们是国家发改委所属的机构,所以对每一个五年规划我们信息中心规划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进行测算,同时去年以来,我们也围绕着服务业,因为刚才王部长提到制造业2025,2016年11月份国家发改委牵头也在制造业2025之后做了一个服务经济创新发展大纲,这个后来国务院名义发布了,也是跨步的是十年,2016到2025。在这个大纲或者规划出台前期,我们配合做了一些对未来服务经济服务业发展进行了分析预测,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关健词是服务经济已经不是服务业的概念,已经把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的融合和一些新业态进行很好的规划。同时,我们也做了一些比如分享经济和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融合发展打造新的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研究。所以我今天给大家的报告也是基于我们前期做的研究。

总体我讲这三个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十三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上启下非常重要的时期。在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是未来下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一会下面我会给大家具体的报告是为什么。更具体跟今天论坛主题结合更多一些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相关产业投资,特别是跟制造业相关融合,是未来很长时间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的动力。

为什么说“十三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上启下非常重要的时期呢?我们看这个图就非常一目了然了。比如我们知道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第一个100年是到“十三五”末期会结束。更长期实现中国梦的宏观目标是第二个100目标,到2049年也就是到2025年左右我们能够初步实现中国梦。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来看,“十三五”是一个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很重要的结束阶段,对于第二个一百年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开始阶段。同时对改革开放如果也处在按照两个一百年目标是在中间的关键时期,同时到“十三五”末,按照目前的奋斗目标也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全面脱贫。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大家可能也很了解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按照银行目标,我们到2020年也就是“十三五”末结束,按照人均GDP我们达到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的最底线,但是是不是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们的研究认为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要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不能单纯以人均GDP衡量还要考虑是不是能够得到共享,是不是医疗、教育等等这些均等化能够实现这些经济社会目标综合实现,所以要实现这些目标,包括我们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大家都知道遇到很多困难,实际上我们给它的定义就是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时期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在“十三五”末这些时期还不能完全的结束,我们判断能在未来十年也就是到2025年“十三五”和“十四五”整个这两个实际,中国经济增长将从过去的出口导向、工业优先和投资驱动的简单依靠要是外延扩大的发展模式,向更多依靠消费、服务业、创新的模式进行转变。

这么说如果我们对经济增长进行测算,采用生产函数进行未来预测,首先要看历史,从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长可以分解为这样三个时期,一个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加入WTO之前到2001年是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力(创新、科技进步等)是这三个要素同步推进经济增长的阶段,具体的数字我不读了,这里大家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第二个阶段是加入WTO之后到金融危机之前,劳动供给逐步减少,人口红利逐步在消失,所以这一段是资本和全要素生产力双轮驱动阶段,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第三个时期主要是大家知道4万亿的这些,是资本单轮驱动,劳动生产、贡献里出现比较大的下降,这个是“十三五”时期通过中国经济潜在生产力的预测。总体来说“十三五”潜在省长速度是6.7%左右,这些生产要素贡献希望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在“十三五”可以恢复投资和全要素生产力双轮驱动的模式,人口红利当然是会越来越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是投资在未来可见的“十三五”甚至更长的时期将会仍然在中国经济发展当中扮演最重要的驱动力。

一个主要结论刚才提到,发展动力正在从要素外延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本积累或者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动力,背后一个体制性的原因大家可能都清楚,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投资驱动模式在未来一段时期恐怕不会有所转变。实际上我们在测算的时候也测算了不同情景,比如GDP增速会放缓或者是更快一些,如果经济增长继续放缓,那我们包括一些居民收入等等很多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都会实现起来更难,也不会实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很重要的一点是“十三五”是可能跟未来消费模式和生产模式相关,居民收入将改变收入分配格局,政府、居民、企业之间三者分配失衡的局面。居民收入将有可能加快增长,这种要素回报扭曲的状况会环节,但是很重要的问题是财政收入将会减速,这个对于政府乃至于对社会的投资拉动力可能会是一个问题,其中一个是赤字率会加大,因为投资财政支出可能更刚性一些,但是财政收入随着这几年经济增数减缓,未来财政收入和税收增长会面临一些问题。还有刚才提到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等等,更多来自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对于能源消费可能会受到一些质疑。

基本政策倾向,财政政策由于刚才我提到的,支出会超前收入的增长,未来一段时期积极财政政策还会持续,但是随着新常态财政政策会区域稳健。货币政策随着通胀逐渐从当前1%或者是低于1的水平有所回升,货币政策可能会回归中性。对于发展模式和增长动力,实际上虽然未来投资仍然是拉动中国经济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投资增速的下降将是长期必然的趋势,也就是说如果在未来经济转型当中如何扩大内需是未来一段时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对于一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这里面两个中长期的问题更核心或者更关键,一个是产能的绝对过程而不是相对过程,另外一个是经常知道的融资成本,融资难融资贵,包括大家知道的杠杆率非常高,特别是企业的杠杆率非常高,微粒时期可能我们这种增长模式下也有空间,政府会加一些杠杆,但是企业杠杆率在提高将会是很危险的状态。

第二个是未来生产性发展包括和制造业融合,包括服务业内部融合是未来经济发展很重要的推动力。实际上这两个融合大家很清楚,其中物联网产业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作用。这张图显示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其中很清楚可以看到第一产业是农业领域迅速下降,服务业占比在快速的增加,我们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到2020年在“十三五”末期,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将会基本结束,未来这种新型工业化包括两化融合还会再继续推进。其中很重要的特点是总去年发展趋势来看,服务业发展速度和占GDP的比重比我们预计的要明显快得多。比如我们预测到“十三五”末到2020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可能会上升到54.3,但是实际上去年已经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51.6比2015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这个概念是一般来说我们服务业比重每年可能增加0.8到1个百分点,但是2016年提高1.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速度实际是快于很多人的预期,包括也快于我们的预期,这个是不是从历史来看中国GDP增速一直是快于所有人的预测,这个也可能是未来继续会发生的很重要的趋势。但是如果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超过7%,那整个经济会不会出现过热,同时经济增长可能更主要的动力还是按照我们的判断来自于第二产业或者是更多的依靠投资的外延扩张的驱动。

按照刚才我说的我们去年对服务业和服务经济进行预测,到“十三五”末期服务业增速将在8%或者更高一些,比GDP平均增速年均增速高1.5个百分点,到“十三五”末“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增速是7.2 %左右,虽然增速下降但是比GDP高,因为GDP在十四五期间会下降。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比重2015年刚才说是51.7 %,2020年会提高54%,2025年提高55.4,这个可能是比较峰值的阶段,因为随着工业化逐步进步,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会增速逐步放缓。

但是里面其中一个很周期的问题,如果我们看不管是服务业和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化,刚才王所长也提到现在国际上大家关注和研究的价值链或者增加值链的角度分析,如果全球更宽的视野看,中国制造业仍然处在工业化体系的较低层次,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应有的收益,虽然美国特朗普讲中国拿走很多城镇化的收益,但是不是这样的。比如底下这张图显示我们国家从1995年到2011年每出口一千美元带来的增加值,因为我们出口并不是所有价值,所有附加值都是我们全部拿到的,比如里面很有特点的一个是苹果手机,虽然我们出口一个手机,但是实际上中国获得的收益和增加值只有6美元左右,如果按照这个方法来计算,那么我们看到这些年中国每出口一千美元带来的增加值大约在700多到800美元左右,而且这个趋势在逐步下降的。对高技术来讲,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包括苹果手机增加值率更低,2011年只有674美元比日本、美国、德国等等这些国家都要低,而对传统纺织服装附加值是比较高的,但是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当中我们还是处在非常低的阶段或者说位置。

这是可以更清晰的看到刚才我说到出口优势,或者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主要在纺织服装鞋帽等等中低制造业,但是比较优势的随着我们的各种成本的提高,这个比较优势还在不断下降,而这些中高级制造业包括化工等等通讯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等,国际竞争力还是很弱,但是里面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全球价值链的或者生产体系分工当中,虽然是高技术制造业,但是还是在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底层,所以竞争优势的一些增强并不是说明整个问题的全部。

领事另外是制造业和零售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深,比如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很低,在我们生产当中生产性服务的投入比重也是比其他的发达国家比如OECD国家占的远远的低,特别是一些服务性投入占一些计算机、软件信息服务业等等里面服务性投入占的比重就更低了,所以这方面这些产业间相互融合未来虽然一方面是我们很低,但是另外一方面是未来经济结构调整保证产业发展很重要的机会。

总这个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这些未来新兴产业的将是拉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为刚才提到中国的经济现在正在面临动力转换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经济增长在新常态当中会成为高速到中高速,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不稳定不可持续的问题已经集中爆发了,经营云运行效率也明显出现降低,包括刚才的老龄化也降低了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增长仅仅靠投资单轮驱动模式未来不能支撑经济发展。但是要素特征来看,投资仍将是拉动经济增长重要的支撑条件,同时随着市场化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经济运行效力对经济增长贡献是有所提升,这是“十三五”实践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将会恢复资本和前要素生产力双轮驱动的模式。

那未来依靠投资驱动的模式会不会继续加速经济结构失衡,会不会可持续,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个是投资率的拐点在2010到2013年已经出现了,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我们考虑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人均资本存量,但是目前跟发达国家比只是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左右,如果中国人均收入要达到活接近美国的2013年的水平,人均资本存量还要增加6倍,也就是未来资本积累和投资空间是负责大的。同时我们看到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的制造,包括和信息传输然后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投资,如果这是一个月度数据,看到比前社会资产投资增速要远远高,这是这几年很明显的趋势。

投资角度来讲有很多有利因素,比如储蓄率会很高,会给资金带来大量的投资资金来源。同时基础设施的投资空间也大,同时经济结构剧变带来大量新兴产业和创新投资基于,同时高端制造需求也会非常大,和创新模式的转变。同时我们提到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实施,同时投资拉动增长的模式也会未来在延续。当然也有不利因素,包括刚才提到政府税收、融资难融资贵的制度性的阻碍,包括创新的制度性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但是我想未来时期投资对未来经济的银铃和未来把握互联网经济,以及互联网经济服务经济和制造业的融合,从而对于推动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和实现在新的驱动力下中国经济可持续更好根平稳的发展会带来创造更好的条件,我的报告到这里,谢谢大家。